2007年1月12日 星期五

西語世界探索~西班牙舞蹈概述

西班牙舞蹈

無論你對舞蹈有無興趣,都會被西班牙的音樂所吸引,因為西班牙的音樂是非常令人振奮且帶有戲劇性的。

吉他是這個國家最常聽到的樂器,有各種大小和形狀,皆源自於東方,經由阿拉伯傳入西班牙。所有的西班牙舞都有強烈的節奏來詮釋,尤以佛朗明哥式的用腳打拍子,或用響板、彈指和擊掌來配合節奏。

歌唱在所有土風舞中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西班牙舞中卻有一種特性—帶有幾分刺耳或哀泣的聲音。西班牙的音樂影響遍及全世界,特別對許多南美洲的國家和墨西哥為深。

西班牙是一個有明顯差異的地方,包括了風景、氣候、語言、音樂、服裝以及舞蹈等等…。國家的地形是以一整張的牛皮來形容的。「公牛」在民俗上佔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西班牙的舞蹈就有如這個國家班差異很大,有的像芭蕾,也有巴斯克人興高采烈的動作,也有吉普賽人用腳打拍子,手擊掌或響板。沒有一個國家能像西班牙一樣有著這麼多風格的舞蹈。

西班牙舞可分為四大種類:

1.佛朗明哥
最廣受歡迎的舞蹈,是一種最具有傳統及技巧,而且需要接受特殊訓練的舞蹈。來自印度的吉普賽人不斷的遷移,最後定居在安大路西亞,引發出他們特有的音樂和舞蹈。吉普賽人有強烈的節奏感,很多舞蹈都用人聲和吉他伴奏,舞者、歌者巧妙的溶合了。

2.古典西班牙
結合了芭蕾的技巧和西班牙的舞姿,在十九世紀廣為流行。

3.農村或區域性
西班牙各地區農家舞的風格在十五個地方中可以看到很大的變化,如加利西亞那的風笛、聖丹德耳的海螺殼響聲等等…。

4.劇院風格
是一種採用使舞者及觀眾能夠適應的佛朗明哥動作的編舞。這種舞蹈雖然是由佛朗明哥演變而來,但是總是少不了那種熱情及東方風味。

西班牙可能是歐洲地區舞蹈及服裝最多樣的地方,北部山區簡樸的服裝和南部濃厚明亮的色彩有著明顯的對比,每個地方的裙子都是寬鬆而打摺的,充分給予舞者動作自由。大多數的地區都圍有披肩,有一種很堅固及附帶特殊鞋跟的鞋子是為所有的舞蹈穿的。頭飾為簡樸的白色方巾使用各種花結變化到髮網或是帽子上,也有的只是戴朵花。男子的服裝極為樸素,而有一種戲劇風格,主要是長及膝蓋的短褲,在膝蓋上縛緊或是鬆鬆的穿在白長襯褲外面,有袖或無袖的短外衣及寬大的飾帶。

西班牙很多舞在形態、主題、步法及音樂上都有西臘、羅馬,特別是阿拉伯的背景,舞伴之間很少甚至沒有身體上的接觸,然而總是會有一種彼此都感覺得到的熱情及溝通。

西語世界探索~佛朗明哥篇

佛郎明哥Flamenco

Flamenco這個古老而奇特的音樂,究竟溯源於何時,眾說紛紜無法正確考證。只知在幾世紀前,佛朗明哥音樂誕生於西班牙的安達魯西亞(Andalucia)。

一般推測在西元1449年有一批吉普賽人 到西班牙,定居在安達魯西亞。同時也帶來了美妙而粗獷的音樂,一種雜柔了悽哀、熱情、奔放、沈緩等各種情感及節奏的樂曲,也沾染了一些波西米亞、匈牙利地方色彩。而安達魯西亞本身的 音樂則是承襲了古老的西班牙音樂-是摩爾、拜占庭、猶太、伊比利半島及其他地中海文化的混合物。

所以西班牙音樂家法雅 (Falla)就以上的因素歸納出佛朗明哥的三大起源︰拜占庭的教堂音樂、摩爾人的入侵、及吉普賽人的遷入。 另一位音樂家Medina Azara認為與猶太人的合唱更有關係,因為最古老、最有安達魯西亞味道的音樂是從猶太祭典的演唱衍化而來的 。在更早期羅馬人亦傳入一種源自希臘,亞述的豎琴,而在西班牙流行起來,後來才慢慢發展為吉他,成為佛朗門哥音樂的一種。

構成佛朗明哥的三大靈魂-吉他、舞蹈、歌唱,外加感情和節奏、氣氛及靈氣。吉他從出現在伴奏歌舞上,演變到擁有無數自由表演曲 目及表現深度音樂性的獨奏樂器。數十年間,眾多吉他大師利用吉他 清晰的節奏感及能強烈表現自我個性的特色,埋首潛心研究出許多艱深的技巧,產生諸多不同效果。

至今日,佛朗明哥在西方的世界 ,方能躍昇而自成一門彈奏藝術,非同於往昔替舞者、歌手伴奏的角色。每個吉他演奏家所彈奏的聲調各有所異,然而若真是他們內心深 處的感情流露,則能強烈的表現自我;而在技巧的表現上,更精深, 更具音樂性。聆聽能充分表現西班牙民族熱情奔放個性的佛朗明哥音樂後,或許在他們敲擊琴箱,熱情的節奏中,也能撩起您心中對生命的熱情。

西語世界探索~鬥牛舞篇

鬥牛舞(Paso)

發 源 地 : 西班牙

舞步風格: 激昂神氣,剛勁雄壯

音 樂 : 4/4 ( 激昂 )

本為西班牙之進行曲,音樂雄壯威武,舞蹈風格陽剛味十足。西班牙的每一個地方都是用鬥牛舞代替行軍舞。鬥牛舞是受鬥牛所影響而演變出的舞蹈。在鬥牛競技場入口上方的銅管樂隊,總是不斷的演奏著進行曲,即西班牙所謂的鬥牛舞音樂,形成鬥牛舞的靈感即來自於這種音樂。同樣的也因為這種音樂才激發出鬥牛戲本身的腳步。簡言之,鬥牛舞就是鬥牛戲的一種詮釋表現;男舞者的角色可比擬為鬥牛士,女舞者則代表用以吸引公牛注意的紅斗篷。

2007年1月6日 星期六

西語世界探索~探戈篇

Tango 探戈

探戈舞蹈的來源可以追朔到十七世紀,它是西班牙的一種民俗舞蹈,傳到英國成為英國土風舞的一種同時西班牙舞蹈團Habanero 把這個舞帶到古巴。至於現代的探戈舞蹈對於其起源有一些爭議,相傳它是由布宜諾斯艾麗斯(Buenos Aires)這個城鎮裡的妓院所流傳出來,這個城鎮在1880年成為阿根廷的首都,在那個時期,阿根廷是歐洲移民創造種族融合最有利的地方。這些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義大利人的移民為了獲得美女的青昧,用Milonga舞的節奏,來表現出他們舞蹈的技巧,這就是探戈的始祖。

睿涵帶你玩法國喔!

睿涵小姐在2005暑假到法國遊玩的圖片,也幫大家做成圖文說故事,順便提供一些有用的資訊!

巴爾扎克小傳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
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他創作的《人間喜劇》(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其父是農民,母親薩朗比埃是巴黎銀行家的女兒,她的信念是「財富就是一切」。巴爾扎克是個長子,但很少得到家庭的溫暖,出生不久便被送到圖爾近郊,由一個憲兵的妻子撫養,長大後進入旺多姆教會學校寄讀,從少年時代巴爾扎克便開始博覽群書。中學畢業後,巴爾扎克按父親的意願進入巴黎大學法學院學習,而是旁聽了很多文學院的課程。同時,他還進修自然科學課程。這些自然科學領域的積澱對巴爾扎克風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巴爾扎克讀大學期間,父母為了讓他儘早熟悉未來職業,曾先後安排他在一位訴訟代理人和一位公證人的事務所見習。幾年的見習生活讓他受益匪淺,非但熟悉的民事訴訟程序,還從這個法律窗口窺見了巴黎社會的種種奧秘,看到了繁榮景象下的罪惡,為未來的創作積累大量素材。

1819年1月,巴爾扎克從法學院畢業,但是同年,他拒絕了家人為他安排的公證人事務所的職位,而堅持要走毫無生活保障的文學道路。為了向父母證明自己的文學天賦,他幾乎足不出戶的奮戰一年,完成了處女作詩劇《克倫威爾》。然而結果卻令自己大失所望。法蘭西學院的一位院士看過劇後表示:「這位作者隨便幹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搞文學。」

為了擺脫經濟上對父母的依賴,巴爾扎克曾以各種筆名為書商炮製和撰寫流行小說,以維持生計。當然,這些純粹以賺錢為目的的商業性作品不會給他帶來所期待的榮譽,後來他甚至否認這些作品出自他的手筆。隨後,為了給自己的嚴肅創作尋求穩定的經濟來源,他決定暫時棄文從商。

從1825年開始,他先後嘗試過出版業,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四年的商海沉浮,讓他嘗夠了破產、倒閉、清理、負債的苦楚。最後,走投無路的巴爾扎克只好放棄,重新進入文學創作。生活中的一切挫折都在他的筆下轉化為成功的創作素材。

1829年,巴爾扎克完成長篇歷史小說《舒昂黨人》。儘管這部小說並沒有在法國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卻為巴爾扎克在文學界贏得了一個穩固的地位。早年生活中的種種挫折和苦楚讓巴爾扎克以一種近乎自虐的勤奮態度寫作。從1830年開始,他進入創作高潮,以目不暇接的速度接連發表篇幅不等的小說數十部,部部都引人矚目。及至1833年《歐也妮·葛朗台》問世,巴爾扎克已經是享譽歐洲的著名作家。

為完成《人間喜劇》龐大的創作計劃,巴爾扎克夜以繼日的連續工作20年。他經常每天晚上6點鐘上床,半夜12點起床,披上聖多明各式的僧袍,點起四支蠟燭,一口氣工作16個小時,在1834年11月間,一天要寫20個小時。加上他一生受到債務問題的困擾,時刻受到高利貸者和出版商的追逼,經常被迫逃離住處躲債,巴爾扎克的健康從40歲之後就每況愈下,50歲之後已經重病纏身了。巴爾扎克一生有許多夢想,跟有錢的貴夫人結婚便是其中之一。

1850年3月,他在俄國和相戀已久的韓斯卡夫人結婚,婚禮之後兩人返回法國。巴爾扎克在途中病倒,雙目幾乎失明。5月抵達巴黎時已經一病不起。8月18日晚上11點半,巴爾扎克去世,結束他辛勞的一生,《人間喜劇》已完成91部。三天之後,在拉雪茲公墓舉行葬禮,前來送葬的巴黎市民行列綿延好幾條大街。

馬塞爾·普魯斯特小傳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


法國意識流作家,生於法國奧特伊(Auteuil)市拉封丹街96號,為長子。父親是名醫,母親是猶太人。信仰羅馬天主教。九歲時初次氣喘發作,因此常缺課,但到青年時期修讀哲學,文采漸漸散發出來。

1889年入伍,1890年退伍之後開始替雜誌撰稿,大學畢業,當上圖書館員,但因健康轉壞,患有嚴重氣喘,不能接觸屋外的空氣,足不出戶,開始撰寫小說。

普魯斯特的氣質內向而敏感,對母親十分依戀,青年時代經常出入上流社會沙龍,巴黎貴婦沙龍中一齣手豪闊的常客,熟悉上流社會人物的形形色色。他在寫作時認為題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觀世界”如何反映在“主觀意念”中。透過他特殊的敘事風格,營造出一個獨特的個人世界。他的敘述時時中斷,小說中夾雜了大量的議論、聯想、心理分析,一個失眠的夜可以花40頁來描述,一個三小時的聚會可以用掉190頁的篇幅。時間可以做無限的鋪陳,自然也可以隨意壓縮;過去、現在、未來可以在意識流中顛倒、交疊、相互滲透。

189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小說《歡樂與時日》(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1903年父親去世,1905年母親去世。雙親的去世促使他以文字來追尋童年,一般學者認為他是在此時構思寫作《追憶逝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1913年年底出版了《追憶逝水年華》的第一部「去斯萬家那邊」(Du Côté de chez Swann),隔年又出版第二部。

1919年10月遷入阿姆蘭街44號,在此直住至逝世。1922年秋天,普魯斯特因肺炎病危,他拒絕了醫生的治療,自行飢餓療法,只吃少量的水果、冰淇淋。據說普魯斯特11月18日彌留之際,曾派司機去麗茲酒店買他最喜歡的冰啤酒。

他將最後的精力花在《女囚》(LaPrisonnière)草稿的校改。在1922年普魯斯特去世前,一共出版了三部。《女囚》、《女逃亡者》以《阿爾貝蒂娜不知去向》、《重現的時光》(Le Temps Retrouvé)陸續出版,直到1927年才完整的出齊,共15冊3200頁。這本書被譽為法國文學的代表作。其中第二部「在少女花影下」曾獲得了法國的龔古爾文學獎

普魯斯特的特色在於他精細的描寫每一個感知,每一個人物,每一個寓言,而且在他的書中你能感覺到那流動的真實感,從他的童年開始一直追尋到青年,不管是城市,人物都有可追蹤的痕跡。

醉倒在葡萄酒香裡--法國葡萄酒小史

§考古學家考證,人類在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葡萄酒釀造。·通常認爲,葡萄酒起源於西元前6000年的古波斯,那時有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

§古希臘人喜歡葡萄酒。荷馬史詩中多次提到葡萄酒。古希臘的葡萄酒神是迪奧尼索斯 ( Dionysos).

§古羅馬人喜歡葡萄酒,有歷史學家將古羅馬帝國的衰亡歸咎于古羅馬人飲酒過度而人種退化。古羅馬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

§古羅馬帝國的軍隊征服歐洲大陸的同時也推廣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西元1世紀時,征服高盧 (今法國),法國葡萄酒就此起源,最初的葡萄種植在法國南部羅訥河谷。2世紀時到達波爾多地區。

§葡萄酒在中世紀的發展得益於基督教會。聖經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酥在最後的晚餐上說 '麵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視爲聖血,教會人員把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作爲工作。例如,法國勃艮第産區的葡萄酒釀造就歸功於修道士們的精心栽培及從羅馬遷居于阿維農的教皇們的喜好。

§葡萄酒隨傳教士的足迹傳播世界。西方葡萄酒的在17世紀傳入中國也是傳教士所爲。

§1864年,葡萄蚜蟲災害曾席捲法國,法國的大部分葡萄園被毀,幸虧人們發明了把法國葡萄枝嫁接在抗蟲害的美國葡萄根上,才使法國葡萄種植絕處逢生。

鵝肝醬松露義大利麵

這是從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中發現的義大利麵做法,看起來真的很美味,大家有空可試試。
材料(2人份)
1. 義大利松露乾麵條 160g
2. 橄欖油 2大匙
3. 洋蔥丁 1大匙
4. 雞高湯 1大匙
5. 甜白酒 1大匙
6. Parsly(切細) 少許
7. 現磨黑胡椒 少許
8.
罐頭鵝肝醬 適量
9. 松露油 1~2茶匙

做法
將乾麵條於加了鹽的沸水中煮至外硬內軟的彈牙程度。
平鍋裡放入少許橄欖油燒熱,將洋蔥丁炒香炒軟。
淋入白酒、高湯、與一大匙煮麵的水,略微煮沸,灑入parsly與黑胡椒。
放入鵝肝醬,以鏟子兩三下快速稍微壓碎。
倒入煮好的麵條,拌勻,熄火,淋上松露油,即可起鍋盛盤。

有用的法國美食網站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好吃的法國美食吧 ~

這個Bonjour!Club網站介紹了法國的乳酪種類,還有圖讓你認識每一種乳酪,很有趣。也介紹了乳酪與葡萄酒的搭配。另外還有蘋果及奇異果,讓你有不一樣的感受。

另一個法國旅遊網站,雖是簡體字,但是介紹還蠻詳細的,旁邊也有許多連結讓大家能更了解法國。
說到法國料理,大家一定會想到鵝肝醬,這個話說
法國著名美食的網站就介紹了鵝肝的養殖過程,滿足你的好奇心。

法國的新古典主義建築之三

由於社會的發展,促使了近、現代建築的革命,它正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越來越多地體現著功能與科學技術的特徵。建築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近、現代建築無疑地要反映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特點。從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的興起就能窺見,像是一開始新古典主義理論開展是結合了革命的思潮,而拿破崙稱帝時期他所下令建造的凱旋門或者是馬德蘭教堂更是為了用以詮釋其贊助者為永恆的價值追隨者。從建築中,也可看出建築與權力的關係,建築是一種權力以及精神的載體,在精神和象徵的層面上,建築聯繫著社會統治中的權力格局,而建築師則是忠實的反映了統治者的需求。
建築的歷史不僅是單單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實體,從古典到現代交錯的現代建築中,或許也能從中明瞭古典和現代的相連性,也只有現代主義出現才能與古典主義互相輝映。

法國的新古典主義建築之二

著名的建築師
蘇夫洛 Soufflot, Jacques- Germain (1713-1780)
在18世紀蘇夫洛為一位很重要的建築師,他為18世紀古典復興風格的倡導人,曾受到芒薩爾( Francois Mansart )和佩羅( Claude Perrault )及哥德式教堂的影響,1738年任職里昂市的建築師。他主張反對當時流行的複雜裝飾,他的主要作品為天主醫院( Hotel-Dueu )的擴建工程( 始於1741 ),風格簡潔開朗,很受到當時進步人士的讚賞。

居斯塔夫˙介朗 Guerin Gustave
他是在精通法國的哥德式復興發展情況中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癡迷哥德式建築的建築師,視哥德式結構處理為圭臬。他第一項重要的使命就是修復圖爾市的主教堂,1844年他受聘設計圖爾市的聖艾帝安教堂(the Church of St. Etienne at Tours)。他的思想充分表達的時期是在他重建圖爾市拉里舍˙哀克斯特拉的聖安妮教堂(Ste.-Anne, at Lariche Extra, Tours)時才得以充分表達,展現出了對哥德式建築的深刻理解。

法國的新古典主義建築之一

17世紀的法國古典主義所追求的是古羅馬帝國時代的風格,因為法國當時要突顯太陽王就是羅馬皇帝再生,為了區別於以前的古典主義,從18世紀以來的這股仿古希臘羅馬建築風格的潮流稱為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一開始的建築風格大多忠實的模仿古建築的外型,將其應用在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築和紀念碑建築,如凱旋門完全是抄襲古羅馬的塞維魯凱旋門(Triumphal 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

從文藝復興運動以來,歐洲人始終推崇古典文化,到了18世紀中葉,在實證主義的科學精神推動之下,考古工作大大發達起來,古羅馬遺址在建築師眼前展開動人的圖景,使他們知道,學院派的古典主義教條原來和真正的古典作品有很大的距離。之後,又開展了古希臘遺址的考古挖掘,更使建築師們明白,古羅馬建築原來同古希臘建築有很大的距離。於是,建築師們趨向於直接從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遺物學習,而批判學院派古典主義的教條主義,這種新傾向就叫「新古典主義」。這時革命已經臨近,新古典主義染上強烈的政治色彩,所以,學習古羅馬文化遺產,主要向共和時期的羅馬學習,向希臘文化學習,更是學習他的民主精神。其實當時對希臘以及羅馬共和時期的建築知識還十分匱乏,使理論家們激動的是資產階級的革命情緒。總之科學和民主,是18世紀中葉法國建築理論的基本內容,建築理論也匯入到革命的輿論準備中去了。

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比較流行的是濫觴於法國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主張直接向古希臘和古羅馬共和時期的建築實物學習,新古典主義的思想背景是民主和科學。民主,就是厭棄古典主義的宮廷文化本質,而推崇古希臘和共和時期的羅馬;科學,就是用實證方法研究古典建築遺產,而厭棄學院派古典主義的抽象教條。事實上,古典復興從根本說便不可能是一種「純風格」,不但希臘復興和羅馬復興的界限有模糊不清的時候,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巴洛克甚至是洛可可都或多或少的參雜進來,所謂羅馬復興和希臘復興,局部可能達到考古學的精確度,但很少涉及建築整體的構圖,一些建築師是種都做,甚至是把兩種混在一起。
新古典主義的很大一部份是仿希臘羅馬時代的建築,在法國也有許多優秀的作品,這邊舉兩個例子。

1.萬神廟(先賢祠Pantheon1744-1789):
由建築師蘇夫洛(J. G. Soufflot,1713-1780)建造。此建築物建築平面成希臘十字形,長100米,寬84米,高83米。設計非常大膽,柱细牆薄,加上上部巨大的採光窗和雕飾精美的柱頭,室内空間顯得非常輕快優雅。這座教堂和以往的巴黎建築不同,他的效果主要表現在依靠巨大的自由式圓柱和由支柱和壁柱支撐的,以及文藝復興中和巴洛克式教堂中常見的不間段的水平過梁。

建築的正面仿照羅馬萬神殿,本堂與側廊之間,用的科林斯式柱廊分割。由22根柱子组成的巨大柱廊聳峙在台階上,柱高19米,配置方式奇特。柱廊上立三角形山牆(即“山花”),這是古希臘神殿正面的頂部特徵,這裡對山花的使用在巴黎還是第一次。檐壁上刻有著名的題詞:“獻给偉大的人們,祖國感謝你們。”山牆壁面上有著名雕刻像P.J.大衛·當熱的大型寓意浮雕:中央台上站着代表“祖國”的女神,正把花冠分贈给左右的偉人;“自由”和“歷史”分坐兩邊。這件作品為1831年的浮雕是大衛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這座教堂從1757年開始施工時又進行了修改,最初的設計擁有比羅馬萬神廟圓柱還要高的24跟圓柱組成的巨大神殿門廊,教堂下面是由古希臘多立克柱式支撐的石頭拱頂的巨大地下室,這個地下室在施工中也略為簡化了些,而教堂中殿的牆壁上向哥德式教堂似貫穿著幾扇窗戶,使陽光可以通過柱廊洩入到中殿,每個圓頂由三個最系的副牆柱來支撐,這種建築的外觀和採光是當時欣賞哥德式建築方法的反應。這座教堂在完工之後,革命政府將其世俗化,變為先賢祠,直到今日。

2.蒙特瑪薩德莊園(Montmusard, Chateau de 1764-1772)這座莊園是法國最具風景化風格的古典建築之一,正門入口前凸出的半圓形柱廊很難想到任何直接的先例,但是這座令人驚奇的柱廊與整個建築的環型庭院正好拼成一個圓。從平面圖可看出他是由複雜而非常清晰的幾何圖形構成,在風格上蓄意仿古。
作者德˙威利(Wailly, Charles de 1729-1798)把這座多立克式的庭院描述為阿波羅神廟,而通向圓形房間被稱作為謬斯的大廳。因此這座建築被看做是18世紀法國最像神廟的第一座世俗建築。這個建築只建了一部份,因為在完工之前,建造資金在1722年就已經用完了。但若是依照設計圖的形式建成的話,他一定是法國最大膽最宏偉壯觀的建築。

除了復興希臘羅馬時代的建築之外,在17世紀和18世紀的法國。對哥德式建築也是十分的狂熱,這種苦心研究的成果體現在將哥德式建築中人們認為能夠確定的結構優點納入古典主義建築中。但其實這個風格並沒有對建築主流造成很大的影響,這個時期中只有一座大型建築是按哥德建築風格修建的,那就是奧爾良的聖十字教堂(Ste. Croix at Orl’eans)。

事實上法國的哥德式復興始於1840年前後,早期開始有一些嘗試性的建築 到後來這種風格日益成熟,像是巴泰勒米(Jacques-Eugene Bathelemy,1779-1882)他在1840所修建的邦賽庫爾聖母院(Notre Dame de Bon Secours at Blosseville)。該聖母院在路易拿破崙時期又增加了內部陳設和裝飾,整座教堂用石頭建成,屬13世紀風格,整體構成考慮周到但是並不引人注目。作者在細部處理方面表現十分獨特,整體而言,這座建築表現對古代文化遺產敏銳的感受力,因此成了法國開始哥德式復興的標誌性建築。

西班牙的建築遺產

這個火紅西班牙網站中介紹了西班牙的世界遺產山城,讓我們一改對西班牙的印象只有鬥牛、佛朗明哥的印象。

保留這中世紀建築巷弄及羅馬人的水道橋的塞哥維亞,濃濃的學府之風、創立於西元 1254 年的莎拉曼卡大學城,夜晚白天都因著古城牆而繽紛絢爛的阿維拉。這三個世界遺產古城,若要說他們的共通點,雖然老套、卻再適合也不過的「浪漫動人」的這一句可以形容世界遺產山城風光了。

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與西班牙

國立歷史博物館目前正在展出艾爾摩莎主題的展覽 這個展覽主要是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與西班牙貿易,跟之前自己所做過的17、18世紀東西文化交流有相關,內容也很有趣,展出的物品也還蠻有代表性的,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門票只要10元喔!!

公車站名:博物館站
捷運站名:台大醫院站

VOLVER 玩美女人

這次的金馬影展的大師饗宴中,阿墨多瓦的新片也在其中,為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第二名。

此片根據阿莫多瓦童年記憶改編而成,藉由母親與三姑六婆間的真實八卦傳說,描述女人間勇敢面對家庭、死亡和男人傷害的悲喜通俗劇。全片以拉丁美洲魔幻寫實的色彩,融合了謀殺、亂倫、棄屍、鬼魂的俗艷情節,西班牙大師阿莫多瓦再度以他的魔手,寫出最深沉華麗的人性欲望,老中青三代女將大飆演技,堪稱潘妮洛普克魯茲從影以來最深情的演出。

西班牙建築語言 歐定康專訪

建築應該是平衡和不完美的,完美只是一種哲學上的空想,而平衡則是建築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的物質關係。
建築因此應該是平衡卻永遠不可能是完美的。
--歐定康

1、西班牙建築最突出的風格是什麽?

西班牙建築中最突出的是它的庭院建築,西班牙文叫Patio。“帕提歐”,是西班牙語對建築物之內,柱廊四圍的露天庭院的稱呼。它來歷久遠。西元紀年前,羅馬人進入西班牙,爲西班牙帶來了羅馬文明。許多古城都有羅馬城牆的遺迹,許多河流上都架著羅馬橋。


據說,帕提歐的前身就是羅馬建築的前庭。後來西班牙又被由北非渡吉爾布拉達海峽而來的阿拉伯人、即摩爾人所征服,受摩爾文化全面熏陶數百年,使西班牙的帕提歐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質。西班牙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庭院建築,這便是穆斯林人在西班牙統治時留下的深刻印記。

最出色的帕提歐,在格拉納達的紅堡(Al-Hambra)。紅堡的獅庭,是摩爾式帕提歐的經典之作。四道水流從南北東西四座殿堂內的噴泉溢出,流經庭院裏當年栽滿桔樹的地面,注入獅庭中央的噴泉。中央噴泉由十二頭獅子高高馱起,是一個富於象徵意義的形象:口吐清泉的獅子是哺育生命的太陽,十二之數取自黃道十二宮。它們支撐起一個天堂之水的貯水池。庭院四周數百根精雕細琢的纖纖廊柱,玲瓏剔透的窗扉,遍佈牆面門扇的花葉幾何圖形,銜接四壁和拱頂的鐘乳石狀花飾,光線照耀其上,被奇妙地折射了,和水花泉注交相輝映,流光溢彩。

西班牙的這種庭院在歐洲建築中是獨樹一幟的,有別於英文裏通常的“courtyard”。由於西班牙獨特的地理位置,日照充沛,西班牙人喜歡在午後的庭院裏喝茶、聊天、休憩、沐浴陽光,因此庭院之於西班牙建築來說其功能有如其他歐洲建築中的living room(客廳),是西班牙民宅建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2、西班牙建築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在1930年之前,建築在西班牙是和繪畫、音樂、雕塑一起被歸於藝術一類的。隨著君主政體的顛覆和共和國的建立,1930年以後,建築被歸到了科技一類,建築師也被視作是工程師的一個分支。

3、東西方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哪里?兩者之間是對立還是互補的關係?

東方建築的風格是感性,西方建築的風格是理性,就像一個人的兩個方面。他們的關係是既對立又互補的。

4、您對中國建築的印象怎麽樣?您在設計作品的時候有沒有受到過中國建築風格的影響?

還是在很早的時候,我就對中國的建築産生了興趣。西方建築比較多地考慮居住方面的需要,而東方的建築則比較多地考慮藝術上的需求。我想在我的設計中應該是受到過中國建築風格的影響的,不過是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受到的,所以要具體說哪件作品、哪個設計就很難了。 西班牙的建築應該是受到過東方建築風格的影響,尤其是南部的建築,因爲西班牙在歷史上有段時期是阿拉伯的殖民地。中國古代建築的價值較之阿拉伯的更高,中國的園林建築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將庭院與房子結合得相當和諧、完美。

5、您說“Architecture should be balanced and imperfect.”怎麽來理解這句話?是不是應該理解爲建築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永遠達不到完美的頂點?

Perfect是一種ideal(理想)的境界,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我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設計的時候不要追求本不存在的完美,而應該追求平衡。打個比方,perfect的境界就像是歐洲的劍,筆直,但現實中是不可能達到的。Imperfect 猶如日本武士的刀,精細但彎曲;而balance是平衡的境界,猶如中國的弓。我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建築設計的時候要追求平衡,而不要追求完美。

聖地牙哥‧卡洛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若你有機會途經法國里昂機場,想必即刻就被這一座飽含光影變化、富有現代感的機場建築所震懾。這座看似大鵬展翅的白色建築物,在陽光下恣意地伸展,帶著一種輕巧的自信、一抹愉悅的神采,這就是建築師聖地牙哥‧卡洛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相當知名的作品。

這位西班牙建築奇才,作品總是完美地將建築、藝術與工程融合於一體,除了歸功於上帝賜予的天分與才華之外,豐富完整且跨領域的學習應該才是這塊不斷琢磨的璞玉最後能成為璨眼玉石的主要原因。

卡洛特拉瓦八歲時進入瓦倫西亞市的藝術與工藝學校(Arts and Crafts School),接受正規的素描及繪畫訓練。十三歲那年,他的家人趁著邊境開放之際,送他到巴黎當交換學生,他亦利用這段時間到瑞士旅行及學習。當他回到瓦倫西亞完成高中學業之後,本來申請巴黎的藝術學校,後來因計畫不可行而回到故鄉,取得建築學士,並修了學士後的都市計畫課程。
由於他深深受到歷史建築那種在嚴格數理之下所產生理性之美的吸引,而且認為在故鄉所受到的訓練無法給他清楚的方向,卡洛特拉瓦決定再修工程方面的課程。他在1975年進入蘇黎士的ETH(聯邦科技學校),並在1979年取得博士學位。
畢業後,他留在ETH擔任助手,並開始接受小的工程案,例如設計圖書館的屋頂或是住宅的陽台等。此時的他也開始參與公開競圖,因為他認為這是取得委託案的最佳途徑。他最為人所知、奠定國際聲望的橋樑設計,始於1984年巴塞隆納奧運會Bach de Rode Bridge的公開競圖。此後,他結合工程技術與理性美感的機能性結構形式,包括橋樑或建築設計,在歐洲各地陸續出現,每一出手都給世人一個久久無法消散的驚嘆號。

不同於一般建築師,卡洛特拉瓦的作品往往被視為藝術品,甚至是公共藝術,關於這點,若由建築史、結構工程學及美學的角度來分析,將更容易理解。首先,卡洛特拉瓦不僅挑戰了一向把「建築」與「工程」二分的西方傳統慣例,甚至更進一步將工程視為大型雕塑,安置在都市空間這個超大尺度的展示場所,這樣前衛的概念已經將作品提昇到了藝術的層次。此外,他的作品充滿了結構與科技的美感,精神上乃傳承了西方古典建築強調理性、精準及對稱的原則,但在技術上,則完全採用最先進的工程技巧,挑戰工程學上的極限。


不過,他的作品擺脫以往大型工程總是一付沉窒、壓迫的苦命之相,並且恰恰相反地,向來沉重的工程量體,在他手中幻化為輕盈、靈巧的開放式結構,雲影天光自由自在地穿梭在建築之中,同時表現出結構上令人嘆為觀止的張力之美。所以,就技術與結構層面,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當代特質。若就美學分析,卡洛特拉瓦的作品幾乎看不到繁複的裝飾及細部,相當強調質材本身的美感,因此,更容易被視為一件抽象雕塑。

而他對建築設計擁有一致性的看法並使用系統發展的創作語彙,一如藝術家的歷程與發展,因此,視卡洛特拉瓦為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是無庸置疑的。
.php?id=13

西班牙菜的平民風

西班牙不但有Flamenco、Dali和古根漢博物館,更有各色令人垂涎的美食。一想到西班牙,大家不期然便聯想到形形色色的美食。

豐富多采 西班牙物產豐富,但取自外地的好東西也不少。羅馬人對西班牙的烹飪風格影響深遠,西班牙回教徒─摩爾人所用的蒜、葡萄和橄欖樹等,都來自羅馬人。後來摩爾人開始使用香料、水果和杏仁等,並嘗試採用各種新奇的烹飪方法 (例如把水果加入以肉類為主的菜式中)。

皮薩羅和科爾特斯等西班牙冒險家,也為該國的烹飪文化出力不少。他們每次完成旅程後,都會從外地帶回一些有趣的材料─如粟米、番茄和青椒等。西班牙的地理位置對菜式更有莫大影響:周圍的比斯開灣、北大西洋和地中海,令該國的海產蘊藏量為全球之冠,以海產為主的菜肴在西班牙菜中自然佔有重要地位。各具特色 西班牙菜按地理位置分為三大流派:中部以狩獵和燒烤食物為主;南部的安達盧西亞則以油炸食物和一種名為 "Gazpacho" 的凍湯聞名;濱海的東部則是產米區,有名的西班牙菜飯 "Paella" 便源於這裡。


馬德里位於西班牙中部,這裡既是首都,也是西班牙各地食物的總匯。這裡的餐廳多不勝數,供應來自西班牙各地的美食。西班牙人的烹飪方法頗平民化,大家可從中認識該國的風土人情。他們烹調食物時崇尚自然並著重用料搭配;烹調方式簡單易學,以最直接的方法來引起你的食欲。除了西班牙菜飯 "Paella" 外,該國的食物都不會有過分矯飾之弊,也不會濫用香料和辣椒等配料。


大部分人來說,最能代表西班牙食物的,是該國的小吃。這些風靡全球的小吃,原是西班牙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西班牙人最愛在下班後到一些小酒吧或咖啡屋,一邊喝著些厘酒或餐酒,一邊享用小吃。小吃的西班牙文是 "tapas",它的字面意思是「蓋子」,原因是初期的西班牙小吃只是一片麵包──用來蓋在酒杯上以趕走蒼蠅。時至今日,西班牙小吃已變得包羅萬有,既可以是簡單的杏仁或橄欖,也可以是醃鯷魚、魷魚麵、肉丸、蘑菇、沙甸魚等比較複雜的食物。別小覷這些小吃,多吃幾碟保證令你吃得飽飽的。


芝士之國西班牙的芝士種類繁多。當地人很少在餐後吃芝士,而是把芝士作為小吃。Manchego 是一種用羊奶造的硬芝士。由於這種羊都以香草餵飼,故此芝士本身也具有特殊的香氣。而產自門羅卡島的牛奶軟芝士 Mahon,特點在於其橙色外層隨年月而變硬和變深色。西班牙人喜歡將芝士放在稱為 membrillo 的麵團上一起吃。這種麵團在西班牙隨處可見,尤其在卡泰隆利雅更為普遍。





西班牙,怎麼吃 (欣賞原文)

張國立在「大齙牙咬到西班牙」中介紹了Barcelona那間畢卡索曾經混過的「四隻貓」餐廳,也介紹了鬥牛場旁邊餐館的「鬥牛尾湯」,從他幽默及活靈活現的文字中,西班牙海鮮飯及烤乳豬的香氣,似乎可以從書中飄出,讓人恨不得按書索驥好好去滿足口腹之慾 。

我打賭,我們那一團十之八久都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據我側面觀察,張國立的「大齙牙」好像在很多人的行李箱都有。基本上,這是有點難辦到的,雖然半自助旅遊的走法已不像團體行程那樣緊湊,但終究時間有限,我還是寧願去看「米羅美術館」而割愛「四隻貓」。所以我除了烤乳豬跟海鮮飯外,大概吃得都跟張國立不一樣。這也不表示我在西班牙沒有吃到道地的東東,雖然不懂西班牙菜單的我常常在亂點菜中,錯失了許多吃美食的機會。

第一次嚐到道地的西班牙食物是在馬德里的主廣場(Plaza Mayor),在領隊大姐宣布「放風」四十分鐘,讓我們去覓食,站在廣場四周小商店走廊的我,開始「恨」自己怎麼偷小懶,至少,西班牙菜的西文單字也應該抄一點帶出來。下午一兩點的馬德里,陽光大又曬到讓人一點胃口也沒有,牛排炸雞這些看得懂的餐廳不想吃,看不懂的餐廳,不知道賣些什麼,我的眼光突然停在牆上的一排字:Tortilla a la española……這字,我在DK上看過,西班牙蛋捲,很傳統的西班牙tapas(可翻譯為「小菜」),就它了。

後來才發現,這家店,很有意思。賣了很多tapas,每道tapas都有用法國麵包做成三明治,一起賣,我的西班牙蛋捲三明治,1.98歐元,剛開始,愣了一下,一直以為西班牙物價應該跟希臘是差不多水準的我,卻沒想到一改成歐元收費,居然差別有點多。西班牙蛋捲是很傳統的西班牙食物。與其說「蛋捲」、不如說「蛋餅」來得恰當:洋蔥、馬鈴薯加蛋汁在平底鍋煎成一大塊圓餅,要賣的時候切成一塊塊。對於喜歡吃西式炒蛋的我,很合胃口,不過,要是來點蕃茄醬,會更好。

在等我們的tapas三明治的時候,店裡的小哥請我們吃一種「小零食」,麵粉做的,灑細糖粉,口感有點像甜甜圈,但又比較結實。在那家店吃中餐的夥伴試吃結果一致認為不錯吃,我們就比手劃腳地表示:要買這個,可是小哥一直搖頭擺手,沒有嗎?但是他又從後面的櫃子拿出一些請我們,我們這才知道是不賣的。為什麼不賣?這答案一直到托雷多(Toledo)我們才知道。

原來,這「甜甜圈」叫西班牙炸油條,是西班牙人常吃的一種「早餐」(所以中餐時間沒在做了)。小店老闆用肢體語言告訴我們:油條配咖啡,很棒喔。我們是玩到沒有時間悠閒一下啦,不過在巴賽隆那的街頭,剛出爐的西班牙油條,微熱,用那種老式雜貨店會用的三角形紙袋裝著,灑上細糖粉,邊吃邊佐以巴塞隆那舊區很加泰隆尼亞的風光,超西班牙。至於非吃不可的海鮮飯(paella)及烤乳豬,就不用我多介紹了。烤乳豬當然是要在塞哥維亞(Segovia)吃才道地,幾乎每家餐廳都有賣,好不好吃?吃過的都說讚。


至於海鮮飯,我覺得巴塞隆那的要好吃多了,光那個六人份(他說四人份啦,但我覺得那個size,六個人吃應該還有剩)的平底鍋端上餐桌,陣仗就夠嚇人了,聽說墨魚海鮮飯味道超鮮美,不過我們的旅伴中有人對那團黑媽媽的東西早就下了禁令,在西班牙十四天,終究是無緣嚐到那美味。喜歡嚐點小酒的,不妨找間tapas酒館,燻火腿、炸魚、炸花枝圈、海鮮或紅甜椒沙拉,隨意點一些,跟西班牙人一起站在吧台前小酌一番,也是體驗西班牙夜生活的另一種方式。

完美的海鮮飯

這是從草本新鮮這個網站上所轉錄的海鮮飯做法,看起來十分美味呢! 改天有空可以試試。
事先準備:高湯的備製:1. 小魚乾、昆布,清洗乾淨。2. 於一乾淨的鍋內,盛裝約一公升的水,放入小魚乾和昆布,靜置於室溫下至少三個鐘頭。3. 高湯使用前,請用濾網過濾小魚乾和昆布,僅留下高湯。
做法:1. 海鮮洗淨,切小塊,瀝乾水分。2. 洋蔥、蒜頭切成細丁,甜椒切小塊。3. 番紅花蕊(粉)浸泡(溶解)於少許的水中。4. 熱鍋,加入適量的橄欖油,炒香蒜末、洋蔥後,加入甜椒續炒。5. 待甜椒有點軟化之後,放入所有的海鮮,繼續拌炒。6. 蛤蜊殼開之後,陸續取出一旁備用。7. 加入所有的番紅花水、義大利香料,快速拌炒,並取出所有的海鮮(避免老掉)。8. 等待海鮮熟之前,可以同時洗米,切記不能浸泡且要瀝乾水分。9. 海鮮取出後,加入所有的米,並倒入高湯,以稍微蓋過米的高度為份量。10. 不時攪拌,加少許的鹽巴、黑胡椒,並適時繼續加入高湯。11. 等到把米煮熟,放入所有的海鮮,快速拌炒幾下,擺上蛤蜊,便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