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6日 星期六

聖地牙哥‧卡洛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若你有機會途經法國里昂機場,想必即刻就被這一座飽含光影變化、富有現代感的機場建築所震懾。這座看似大鵬展翅的白色建築物,在陽光下恣意地伸展,帶著一種輕巧的自信、一抹愉悅的神采,這就是建築師聖地牙哥‧卡洛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相當知名的作品。

這位西班牙建築奇才,作品總是完美地將建築、藝術與工程融合於一體,除了歸功於上帝賜予的天分與才華之外,豐富完整且跨領域的學習應該才是這塊不斷琢磨的璞玉最後能成為璨眼玉石的主要原因。

卡洛特拉瓦八歲時進入瓦倫西亞市的藝術與工藝學校(Arts and Crafts School),接受正規的素描及繪畫訓練。十三歲那年,他的家人趁著邊境開放之際,送他到巴黎當交換學生,他亦利用這段時間到瑞士旅行及學習。當他回到瓦倫西亞完成高中學業之後,本來申請巴黎的藝術學校,後來因計畫不可行而回到故鄉,取得建築學士,並修了學士後的都市計畫課程。
由於他深深受到歷史建築那種在嚴格數理之下所產生理性之美的吸引,而且認為在故鄉所受到的訓練無法給他清楚的方向,卡洛特拉瓦決定再修工程方面的課程。他在1975年進入蘇黎士的ETH(聯邦科技學校),並在1979年取得博士學位。
畢業後,他留在ETH擔任助手,並開始接受小的工程案,例如設計圖書館的屋頂或是住宅的陽台等。此時的他也開始參與公開競圖,因為他認為這是取得委託案的最佳途徑。他最為人所知、奠定國際聲望的橋樑設計,始於1984年巴塞隆納奧運會Bach de Rode Bridge的公開競圖。此後,他結合工程技術與理性美感的機能性結構形式,包括橋樑或建築設計,在歐洲各地陸續出現,每一出手都給世人一個久久無法消散的驚嘆號。

不同於一般建築師,卡洛特拉瓦的作品往往被視為藝術品,甚至是公共藝術,關於這點,若由建築史、結構工程學及美學的角度來分析,將更容易理解。首先,卡洛特拉瓦不僅挑戰了一向把「建築」與「工程」二分的西方傳統慣例,甚至更進一步將工程視為大型雕塑,安置在都市空間這個超大尺度的展示場所,這樣前衛的概念已經將作品提昇到了藝術的層次。此外,他的作品充滿了結構與科技的美感,精神上乃傳承了西方古典建築強調理性、精準及對稱的原則,但在技術上,則完全採用最先進的工程技巧,挑戰工程學上的極限。


不過,他的作品擺脫以往大型工程總是一付沉窒、壓迫的苦命之相,並且恰恰相反地,向來沉重的工程量體,在他手中幻化為輕盈、靈巧的開放式結構,雲影天光自由自在地穿梭在建築之中,同時表現出結構上令人嘆為觀止的張力之美。所以,就技術與結構層面,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當代特質。若就美學分析,卡洛特拉瓦的作品幾乎看不到繁複的裝飾及細部,相當強調質材本身的美感,因此,更容易被視為一件抽象雕塑。

而他對建築設計擁有一致性的看法並使用系統發展的創作語彙,一如藝術家的歷程與發展,因此,視卡洛特拉瓦為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是無庸置疑的。
.php?id=1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