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6日 星期六

法國的新古典主義建築之一

17世紀的法國古典主義所追求的是古羅馬帝國時代的風格,因為法國當時要突顯太陽王就是羅馬皇帝再生,為了區別於以前的古典主義,從18世紀以來的這股仿古希臘羅馬建築風格的潮流稱為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一開始的建築風格大多忠實的模仿古建築的外型,將其應用在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築和紀念碑建築,如凱旋門完全是抄襲古羅馬的塞維魯凱旋門(Triumphal 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

從文藝復興運動以來,歐洲人始終推崇古典文化,到了18世紀中葉,在實證主義的科學精神推動之下,考古工作大大發達起來,古羅馬遺址在建築師眼前展開動人的圖景,使他們知道,學院派的古典主義教條原來和真正的古典作品有很大的距離。之後,又開展了古希臘遺址的考古挖掘,更使建築師們明白,古羅馬建築原來同古希臘建築有很大的距離。於是,建築師們趨向於直接從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遺物學習,而批判學院派古典主義的教條主義,這種新傾向就叫「新古典主義」。這時革命已經臨近,新古典主義染上強烈的政治色彩,所以,學習古羅馬文化遺產,主要向共和時期的羅馬學習,向希臘文化學習,更是學習他的民主精神。其實當時對希臘以及羅馬共和時期的建築知識還十分匱乏,使理論家們激動的是資產階級的革命情緒。總之科學和民主,是18世紀中葉法國建築理論的基本內容,建築理論也匯入到革命的輿論準備中去了。

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比較流行的是濫觴於法國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主張直接向古希臘和古羅馬共和時期的建築實物學習,新古典主義的思想背景是民主和科學。民主,就是厭棄古典主義的宮廷文化本質,而推崇古希臘和共和時期的羅馬;科學,就是用實證方法研究古典建築遺產,而厭棄學院派古典主義的抽象教條。事實上,古典復興從根本說便不可能是一種「純風格」,不但希臘復興和羅馬復興的界限有模糊不清的時候,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巴洛克甚至是洛可可都或多或少的參雜進來,所謂羅馬復興和希臘復興,局部可能達到考古學的精確度,但很少涉及建築整體的構圖,一些建築師是種都做,甚至是把兩種混在一起。
新古典主義的很大一部份是仿希臘羅馬時代的建築,在法國也有許多優秀的作品,這邊舉兩個例子。

1.萬神廟(先賢祠Pantheon1744-1789):
由建築師蘇夫洛(J. G. Soufflot,1713-1780)建造。此建築物建築平面成希臘十字形,長100米,寬84米,高83米。設計非常大膽,柱细牆薄,加上上部巨大的採光窗和雕飾精美的柱頭,室内空間顯得非常輕快優雅。這座教堂和以往的巴黎建築不同,他的效果主要表現在依靠巨大的自由式圓柱和由支柱和壁柱支撐的,以及文藝復興中和巴洛克式教堂中常見的不間段的水平過梁。

建築的正面仿照羅馬萬神殿,本堂與側廊之間,用的科林斯式柱廊分割。由22根柱子组成的巨大柱廊聳峙在台階上,柱高19米,配置方式奇特。柱廊上立三角形山牆(即“山花”),這是古希臘神殿正面的頂部特徵,這裡對山花的使用在巴黎還是第一次。檐壁上刻有著名的題詞:“獻给偉大的人們,祖國感謝你們。”山牆壁面上有著名雕刻像P.J.大衛·當熱的大型寓意浮雕:中央台上站着代表“祖國”的女神,正把花冠分贈给左右的偉人;“自由”和“歷史”分坐兩邊。這件作品為1831年的浮雕是大衛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這座教堂從1757年開始施工時又進行了修改,最初的設計擁有比羅馬萬神廟圓柱還要高的24跟圓柱組成的巨大神殿門廊,教堂下面是由古希臘多立克柱式支撐的石頭拱頂的巨大地下室,這個地下室在施工中也略為簡化了些,而教堂中殿的牆壁上向哥德式教堂似貫穿著幾扇窗戶,使陽光可以通過柱廊洩入到中殿,每個圓頂由三個最系的副牆柱來支撐,這種建築的外觀和採光是當時欣賞哥德式建築方法的反應。這座教堂在完工之後,革命政府將其世俗化,變為先賢祠,直到今日。

2.蒙特瑪薩德莊園(Montmusard, Chateau de 1764-1772)這座莊園是法國最具風景化風格的古典建築之一,正門入口前凸出的半圓形柱廊很難想到任何直接的先例,但是這座令人驚奇的柱廊與整個建築的環型庭院正好拼成一個圓。從平面圖可看出他是由複雜而非常清晰的幾何圖形構成,在風格上蓄意仿古。
作者德˙威利(Wailly, Charles de 1729-1798)把這座多立克式的庭院描述為阿波羅神廟,而通向圓形房間被稱作為謬斯的大廳。因此這座建築被看做是18世紀法國最像神廟的第一座世俗建築。這個建築只建了一部份,因為在完工之前,建造資金在1722年就已經用完了。但若是依照設計圖的形式建成的話,他一定是法國最大膽最宏偉壯觀的建築。

除了復興希臘羅馬時代的建築之外,在17世紀和18世紀的法國。對哥德式建築也是十分的狂熱,這種苦心研究的成果體現在將哥德式建築中人們認為能夠確定的結構優點納入古典主義建築中。但其實這個風格並沒有對建築主流造成很大的影響,這個時期中只有一座大型建築是按哥德建築風格修建的,那就是奧爾良的聖十字教堂(Ste. Croix at Orl’eans)。

事實上法國的哥德式復興始於1840年前後,早期開始有一些嘗試性的建築 到後來這種風格日益成熟,像是巴泰勒米(Jacques-Eugene Bathelemy,1779-1882)他在1840所修建的邦賽庫爾聖母院(Notre Dame de Bon Secours at Blosseville)。該聖母院在路易拿破崙時期又增加了內部陳設和裝飾,整座教堂用石頭建成,屬13世紀風格,整體構成考慮周到但是並不引人注目。作者在細部處理方面表現十分獨特,整體而言,這座建築表現對古代文化遺產敏銳的感受力,因此成了法國開始哥德式復興的標誌性建築。

沒有留言: